requestId:688a47b57f05b0.49319255.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契合當今世界發展的形勢和潮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帶一路”合作文件,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下簡稱“共建國家”)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高,一批建設包養甜心網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合作共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11月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強調要“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包養網dcard為“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新時期我國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內在需求,也是新征程下對內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帶一路”倡議與國內各個區域發展戰略相對接,將國內各區域分散的開放節點串聯起來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網絡,可對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行深化和拓展,從而更好地引領區域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為解決我國區域間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國內區域資源互補、協同合作明顯加強,向東開放不斷深化、向西開放不斷擴大,其中,“長三角”搭上了中歐班列,“粵港澳”加強與共建國家的合作,“青藏高原”加強與尼泊爾合作推動打通南亞通道。
科技合作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驅動力,也是“一帶一路”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抓手。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極”,是重要的國際化區域,更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包養網dcard。“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對青藏高原的區域發展支撐具有典型性示范作用,本文以青藏高原為例,闡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對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并提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體系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態勢分析
“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體呈上升態勢。在研發投入方面,共建國家在技術創新、科研合作、科技產業發展等領域加大投入,推動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和共享,促進區域科技創新生態的建設。我國與共建國家的科研合作逐漸加強,在論文合作方面表現較為明顯。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對近10年共建國家的合作論文進行搜索,數量由2014年的8 707篇,增長至2021年的28 744篇,同比增長230.13%(圖1)。合作領域重點聚焦在材料科學、工程電氣電子、應用物理、環境科學和化學物理5個領域(圖2)。
青藏高原自身的地理位置有其國際上的獨特性,是涵蓋國際、國內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區域。以與我國合作密切的尼泊爾為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大學,與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和尼泊爾科學院等有著廣泛的科技合作與交流。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兩國合作發表的論文主要聚焦在環境科學和衛生醫療2個方面(圖3)。尼泊爾地理位置獨特,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同時也面臨著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挑戰包養條件。我國與尼泊爾開展的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適應等領域,以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同時,我國與尼泊爾在醫療合短期包養作方面也有廣泛的機會和潛力。醫療合作主要包括醫療技術交流、醫學研究合作、人員培訓和醫療設施建設等方面。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傳染病治療和健康管理等領域,中尼合作可以互相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應對醫療挑戰。2022年中尼外長在會談中,一致表示將構建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我國西藏與尼泊爾在科技合作領域也將會有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
以我國與巴基斯坦開展科技合作發表的論文情況來看,數據分析發現兩國合作發表的論文主要聚焦在碳排放和水資源等方面(圖4)。巴基斯坦屬于熱帶氣候,以山區和丘陵地貌為主,氣溫高降水少,擁有豐富的煤炭和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甜心花園面臨著空氣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問題。我國和巴基斯坦在碳排放和水資源等方面的合作主要表現在科研合作、政策交流、技術轉讓等多個層面,旨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共同研究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和策略,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廣低碳技術包養價格ptt等;青藏高原是亞洲許多重要河流的發源地,其中的因都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流經巴基斯坦,中巴兩國在水資源保護、洪水預警、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合作,共同保護和利用這些重要的水資源。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重點領域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協調發展主要聚焦健康、綠色、數字和創新4個重包養故事點領域。
以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帶動區域健康與醫藥產業的發展。健康問題是人類發展中所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健康絲綢之路建設,重點包括應對重大傳染病、醫療援助、先進醫療技術與健康產業、信息化建設與傳統醫藥合作等,應在這些領域全方位深化技術合作、統籌施策打造健包養網dcard康絲綢之路品牌、加強創新機制與國際合作。
以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引領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技術前沿。綠色發展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共建國家面臨氣候變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災害風險增加、海洋生態安全等環境問題,科技合作重點包括“氣候—水—生態”協同變化與管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治理、災害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體系、海洋負排放等方向,提倡建立“監測—研究—預警—服務”平臺、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合作與區域示范、創建新型減災包養網合作“機制—框架—平臺”、建立海洋碳匯“方法—技術—規范—標準”、推動和培育國際大科學計劃。
以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提升區域數字前沿科技水平。數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資源。盡管目包養app前我國與共建國家的數包養合約字化合作與創新發展勢頭良好,但受相關政策及國際環境影響與制約,數據前沿科技普遍缺乏自主核心技術,數字標準國際話語權較弱。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方向包括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跨境電商智能化水平、推動數字化創新突破與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共建國家合作創新治理新機制、多渠道開展數字化能力建設科技合作。
以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服務區域科技創新發展需求。創新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驅動力。當前,世界科技創新秩序面臨重構,國內外政治經濟格局新變化和新形勢對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創新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包括打造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創新共同體;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量子科技、5G、先進制造和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合作,建立相關科技術語和標準體系,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瞄準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氫能、儲能技術為代表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同產業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協調發展路徑
本文提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青藏高原區域發展的路徑示例,聚焦區域發展的需求,圍繞健康、綠色、數字、創新4個重點領域,從科學數據、法律法規、國際組織、合作平臺4個方面推進。在此基礎上,結合區域典型特征、結合合作案例、構建科技指標體系、完善科技合作新機制,形成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科學體系,提出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實現路徑(圖5)。
法律法規為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科技合作的成功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持和保障。法律法規明確了合作方在實施合作項目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保護知識產權,解決爭議,并促進可持續發展。
科學數據為科技合作支包養撐區域提供了基礎通道。科學數據是指在進行科學活動中所產生的數據,以及通過各種數據,用于科學研究活動的原始數據及其衍生出的相關數據。科學數據也為區域發展提供了基礎通道。科學數據服務區域發展主要包括數據采集與收集、數據研究與分析、路徑和方法3個部分(圖6)。在數據采集方面,對青藏高原典型區域,對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社會經濟進行數據采集與收集,同時采取綜合文獻調研、數據中心、專家咨詢等多種方式開展調研,進一步對統計分析、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處理,進一步對數據開展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圍繞區域發展需求,確定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國際組織為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國際組織凝聚全球廣泛的科學資源、人才資源、創新資源,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包括“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中關村論壇、大灣區科學論壇(GSF)、博鰲亞洲論壇等,都是支撐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
平臺機構為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提供了可持續動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在推動創新合作開放、科技人文交流、共建重大平臺、技術轉移推廣等方面為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提供了可持續動力。中國科學院長期致力于海外科教中心建設,現已在加德滿都、曼谷、伊朗等地設立了10家海外科教中心,是推動并深化與共建國家之間科教合作的重要舉措。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青藏高原區域發展實踐
“一帶一路”倡議下,圍繞法律法規、科學數據、國際組織和平臺,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國際合作組織平臺、疫情預測、科學數據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限于篇幅,僅以具體典型案例來闡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青藏高原區域發展的進展。
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
作為“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集聚地,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原因,青藏高原面臨“亞洲水塔”失衡、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給包養行情筑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造成較大壓力。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習近包養平總書記關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決策部署,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所”)會同ANSO積極向全國人大報送咨詢建議,圍繞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布局、保護修復、風險防控以及加強“一帶一路”合作等方面配合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工作。2023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該法是我國第一部從國家層面立法規范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專門法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的又一重要成果,為保護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環境,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23年7月31日,西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做出了關于全面貫徹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決定,就明確西藏主體責任,確保保護法落地、協同推進保護法實施做出規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明確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適用范圍、確包養立基本原則、健全管理機制、統籌生態安全布局,為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和提供了遵循與依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的實現離不開國際科技合作的推動,國家立法中也更加需要考慮國際化。
青藏高原國際科技合作平臺與組織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10年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果,青藏高原作為“一帶一路”關鍵區域,多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布局國際科技合作格局,圍繞重點關鍵領域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并頗有包養網VIP成效(圖7)。青藏所致力聚焦于青藏高原研究,牽頭和參與的國際科技合作是青藏高原國際科技合作的典型代表。
青藏所牽頭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PE)國際計劃,自2010年起逐步建成中國北京、尼泊爾加德滿都、美國哥倫布、瑞典哥德堡、德國法蘭克福5個實體科學中心,形成了TPE中心全球網絡,建設了國際旗艦觀測網包養女人絡,定期組織資深專家論壇、國際地學大會TPE分會、青年人才培訓班及空中課堂,成為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國際組織的長期合作伙伴。
2015年,依托TPE加德滿都中心,青藏所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KCRE),推動并深化與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亞國家的科教合作,形成跨喜馬拉雅區域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平臺,依托KCRE招收的留學生數量位居中國科學院前列。2019年青藏所與伊朗德黑蘭大學達成協議,在德黑蘭大學共建聯合考古研究中心和西亞中心,這是伊朗國內唯一的國際合作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四大平臺——觀測研究平臺、科教融合平臺、學術交流平臺和戰略咨詢平臺,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信息咨詢,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青藏所也是包養ANSO秘書處的依托單位,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首個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圍繞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實施ANSO獎學金、聯合研究、專題網絡、科技合作發展獎、舉辦國際會議、開展訪問學者計劃和發布咨詢報告,已發展來自48個國家的67個成員機構,對于促進“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ANSO還發起了大灣區科學論壇,已成功舉辦兩屆。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致賀信。大灣區科學論壇將致力于為各國政要、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國際著名創新企業家及金融界專家等各界人士打造一個共商共建共享全球科學發展與合作的高端平臺。
青藏所還依托ANSO于2019年推動建立了跨大陸交流與思路文明聯盟(ATES)。ATES聯盟的建立旨在通過跨學科、跨區域、跨語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深化絲路沿線氣候環境變化、東西方交流與絲路文明演變相互作用關系的理解。目前ATES聯盟已經建立了6個工作組,有上百名中外科學家加入了ATES的各類活動。
由青藏所承建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TPDC)深度參與青藏高原區域發展,以科學數據促進“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目前已與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ICIMOD)、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和WMO等機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2019年TPDC與WMO簽訂合作協議,加入WMO“全球綜合冰凍圈信息系統計劃(IGCryoIS)”,開展第三極區域冰凍圈多源數據獲取和共享;在2019年與NSIDC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共同為青藏高原TPE國際科學計劃提供數據服務;在2022年10月17日,TPDC與ICIMOD召開網絡會議,在數據交換、觀測支持、能力建設和聯合研究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一帶一路”疫情預測
在ANSO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等研究機構密切合作,采取數據同化等多學科交叉方法,研發了ANSO-PFIP(ANSO Pandemic Forecast Information Platform)新冠疫情數據同化實時預報模型平臺。ANSO-PFIP在線業務化運維時間超過30個月,形成了“數據→知識→決策”疫情信息發布體系,推動了包養網評價科學研究向信息化、智能化研究范式的轉變。ANSO-PFIP面向包括ANSO成員機構和所在國在內的全球191個國家發布新冠疫情預報預測及發展趨勢信息。ANSO-PFIP即時預報精度超過90%包養網VIP。ANSO-PFIP平臺曾于疫情期間在西藏地區積極開展疫情預測并給出有針對性的防控建議,為青藏高原科學抗疫作出了積極貢獻。該成果連續入選2021、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實踐案例。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驅動力,通過科技合作,“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可以探索跨平臺、跨學科、跨領域的科學研究新范式,為健康絲綢之路作出積極貢獻。
數據支撐“青藏高原”區域發展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是全國唯一的負責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各類科學數據的收集/匯交、存儲、管理、集成、挖掘、分析、共享和應用推廣,并通過與NSIDC和ICIMOD等中心合作形成該區域科學數據門類最全、最權威的數據中心。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戰略資源儲備、川藏鐵路建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調研、區域災害監測、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氣候變化等方面助力區域綠色發展(圖8)。2021年,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西藏分中心和青海分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實現了科學數據異地數據鏡像包養,保障科學數據安全,開展青藏高原生態、水文、地理、環境等方面的數據集成與服務,推動青藏高原野外臺站聯盟建設,服務青藏高原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與國際數據中心合作,可以為青藏高原區域綠色包養網可持續發展提供完備的數據供應鏈,為數字絲綢之路作出積極貢獻。
促進青藏高原人才培養
國際合作對于人才培養至關重要,要完善機制,建立多層次、多學科、多國別的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體系。青藏高原區域發展離不開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實現為地方培養一支“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的科技人才隊伍的工作目標,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短期包養科技促進發展局、中共青海省委組織部、中共西藏區委組織部、ANSO等各部門共同努力下,依托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開設了青藏博士研究生班(簡稱“青藏班”)。自2021年以來,青藏班已招收青海、西藏班學員近50名,為提升廣大干部科學素養、深化院地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