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短板 決戰極貧 麻山人絕不向大山低頭_中國扶貧在線S包養經驗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714009abf081.93211808.

包養網

紫云自治縣浪風關林場養蜂場的貧困戶正在收割蜂蜜。

貴州省麻山地區,曾以極貧名天下。

麻山有多貧困?對于這個地處望謨、紫云、長順、惠水、羅甸、平塘等六縣邊緣結合部的山區,貧困,積淀了無數悲涼的故事。20世紀90年代,還有人家住山洞,全家財產滿打滿算不足50元;嚴重缺水,家家戶戶建起蓄水池,也只能勉強夠人喝牛飲;出山難,進山也難,一年磨破12雙鞋;路途遙遠,夏天買一塊肉上山,肉都能變臭。

“八七”扶貧攻堅以來,國家投入大量項目資金、人力物力,幫助麻山群眾解決溫飽和出行、用電難題,但苦于地理、包養地質條件限制,麻山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包養網,“代際貧困”的魔咒仍難以破除。

麻山人沒有向大山低頭。以艱苦創業、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為主要內容的“麻山精神”,鼓舞麻山腹地人民戰天斗地,迎來新時代的啟程。

補齊產業短板

——“甜蜜產業”為群眾鋪就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

9月,在貴州省紫云自治縣國有浪風關林場,蜂農正打開蜂箱查看、收割蜂蜜,林中的工人正在對食用菌基地進行管護,淡淡的菌香和蜂蜜香味彌漫整個林場。

“現在一個月3000多元,早就脫貧了。”團坡村村民鄭學鋼像往常一樣采收蜂蜜,他一邊熟練地侍弄蜜蜂,一邊笑嘻嘻地對記者說,“我是去年4月過來上班的,過去是貧困戶,自從養上蜂之后,生活越過越好了。”

2019年9月,紫云縣依托2.3萬多畝的林地,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林下雞和林下蜂養包養網殖3個林下經濟產業包養網,統一采取“包養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社+農民”抱團發展模式,由龍頭企業牽頭,建檔立卡貧困戶用專項扶貧到戶資金入股分紅、投工投勞、參與管理等方式獲得收益。

“這樣有效利用了林場的生態環境,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林場負責人王從軍說,目前,林場已種植林下食用菌1000畝,建有200個包養網林下生態雞養殖雞舍,林下蜂養殖300箱。

“目前林場養殖的300箱林下蜂現已采包養網收蜂蜜400斤,銷售300斤,已累計分紅3.6萬元,累計發放貧困戶務工工資3萬元。”王從軍告訴記者,蜂蜜養殖不僅讓林場生態更好了,也讓民眾嘗到了林下經濟帶來的“甜頭”。

既要生態包養美,也要蜜糖好,更要百姓富,這里的“甜蜜產業”發展為當地群眾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

望謨多山,平地僅占國土面積2.8%,且十分貧瘠。“雖然天生資源稟賦差,就像孩子不能選擇父母,但我包養們可以選擇發展方式。”黔西南州政協副主席包養網、望謨縣委書記李建勛語氣堅定。

“這以前是村中最常見的一種野果,如今卻是我們走出大山,脫貧致富的‘金果’。”午后,望謨縣洛朗村的板栗園,村黨支部書記楊昌宏帶著村民,背著背簍提著布袋,正在山上收獲一顆顆深褐色的“金果”。

楊昌宏所說的“金果”,正是當地特色農產品——望謨板栗。素有“中國板栗之鄉”之包養稱的望謨縣,由于以前交通不變等因素,板栗只是供村民享用的美味。如今,望謨縣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產業,擴大板栗種植規模,并通過包養網吸納村民就業和入股分紅形式,不僅帶動貧困人口脫貧,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連通了鄉村振興之路。目前,望謨全縣板栗種植面積達26.2萬畝,覆蓋帶動全縣1.8萬戶7.56萬人,其中貧困戶約6000戶2萬余人增收。

山還是那座山,地還是那塊地,改變卻是真真切切。

補齊就業短板

——指尖脫貧包養有“妙招”,扶貧工廠讓貧困戶“留得住有收入”

針線飛舞、染布片片、縫紉機轟鳴……紫云自治縣火花鎮九嶺村的扶貧車包養網間里,25名身著布依族服飾的婦女,正在忙著制作扎染背包。

“制作一個包能拿到4元錢,一般的婦女一天能拿到120元左右的工資。”車間負責人羅天秀說,車間婦女平均年齡40多歲,都是村里的留守婦女,從此前主要種植莊稼、照顧子女的家庭主婦,到如今成為車間女工,她們身上發生的轉變是實實在在的。“她們一針一線都特別認真,特別珍惜這個就業機會。”

“工廠就建在我們小區樓下,出門走幾步就上班,非常方便。”在望謨縣蟠桃街道平郎社區,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社區的“新市民”王小品正在望謨縣日上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制造光伏板。

王小品今年4月來到日上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資3100元,截至目前已經領到一萬多元工包養資。

貴州是全國包養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為艱包養巨的省份,全省用4年多時間實現188萬人的搬遷規模,創造了世界搬遷史上的奇跡。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貴州各地統籌抓好“新市民”后續保障服務工作,持續推動“兩業”長足發展,完善穩崗就業協作機制,加強就業穩崗服務,“外輸”“內拓”協調統籌,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和生活保障。

嶄新的樓房、干凈的街道、蔥郁的綠化,警務室、醫務室、扶貧車間、鞋廠、制衣廠、田園工薪族……走進紫云自治縣城南社區,記者深切地感受到這里的變化。

2019年5月,紫云自治縣12個鄉鎮街道辦710戶近3800人陸續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安全有序地搬遷入住。

“住進新家,方方面面都好,社區有扶貧車間,幫助我們就業,出門就是學校,感覺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城南社區扶貧包養車間里,從四大寨鄉搬遷過來的陸尚琴一邊忙一邊說,進了城里既可以照顧孫子,還可以來車間上班,日子越過越幸福。

不僅孩子讀書的問題解決了,在新家看病也方便很多。“小區門口就有診所,前段時間社區還組織家庭醫生上門做體檢,留包養網了聯系方式,服務體貼周到。”陸尚琴說,現在有了更好的醫療條件,放心多了。

幼有所教,病有所醫,才能讓搬遷群眾放心居住,而要解決好與搬遷群眾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等問題,就必須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

補齊教育短板

——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才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麻山地區的教育,曾經令人痛心。由于條件包養艱苦,外面的老師不愿來,也留不住;老百姓還掙扎在貧困線上,很多孩子稍大點就離開學校,回家種地或外出務工。

“2000年是望謨縣教育‘最憋屈’的一年,全縣參加高考的學生,竟沒有一個人分數過一本錄取分數線。”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全國最美教師劉秀祥回憶,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許多村民連家庭地址也寫不出來,在外只能從事低層次的體力勞動,收入也很低。甚至當利益受到侵害時包養,只包養網能“打落的牙齒往肚里吞”。

“只包養有教育,才能真正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劉秀祥直言,脫貧攻堅、同步小康,要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包養網扶貧轉變,而教育,就是造血式扶貧最有效的方式。

小縣辦大教包養網育、窮縣辦好教育。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望謨縣作出重大改革決定:按照“高中聚集、初中進城、小學留鎮、村辦幼兒園和保留必要的教學點”的教育布局,全力優化教育資源結構布局調整,堅持做到教育資源優先、教育項目優先、教育經費優先、教育人才優先,將全縣教育力量擰成一股繩。

通過改革,望謨縣逐步形成“老師愿意教、家長愿意供、孩子愿意學”的教育環境,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今年高考,望謨縣實際參加高考考生1997人,本科上線1267人(含藝體),本科上線率從2000年的“零”,上升到今年的63.44%(黔西南州第三)。

“推進教育扶貧是最根本性、可持續性扶包養網貧措施之一,我們首先緊盯‘一個不少’,全力抓實控輟保學。”同樣,紫云自包養網治縣通過實施“五個一工程”、改善辦學條件等多種措施推進教育扶貧工作。

“真沒想到,學校就建在小區門口,步行幾分鐘就到學校了包養。”搬遷戶羅幺妹說,搬到城里,孩子上學的問題是她在搬遷前最擔心的事情,她指著小區對面的紫云自治縣第六小學對記者說。

內重教育,外聯人才培養,貧困包養地區的人才建設“招數”頻現。自與紫云自治縣正式建立對口支援關系起,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通過分期分批掛職鍛煉、跟崗實訓、搭車辦班、跟班調研、選派師資授課等方式,提升紫云干部隊伍能力素質。紫云縣分批派出12名干部到即墨招商引資、城市建設、教育衛生、旅游等部門掛職,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成長……一系列舉措為紫云縣建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拓展雙方教育合作空間,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鑒,即墨區通過掛職培訓、支教送課、聯合辦學、交流研討等方式,提高紫云的教育教學質量水平。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